發生在長春市新華書店的這一幕,折射出當前我國國營書店的生存困境。在網絡新媒體等因素沖擊下,作為城市文化坐標的實體書店不少已經關門歇業。盡管與民營實體書店相比,國營書店享受一些優惠政策,但日子也并不好過。
書架變貨架 書店“很無奈”
位于長春市繁華街區的重慶路新華書店,算得上是長春市一個文化地標,每天到書店看書、買書的人絡繹不絕。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家看上去如此紅火的書店,日前卻突然宣布了一個決定。
該書店所屬的吉林省新華書店集團長春市有限責任公司決定,將包括重慶路新華書店在內的兩處書店的二、三樓部分場地對外招商,經營項目包括數碼電子產品、小家電、保健用品、工藝禮品等。
記者日前來到位于重慶路新華書店時,發現書店二樓已經有部分商家入駐,原來擺放書架的位置,已經被電子書、學習機、點讀機等琳瑯滿目商品占據。據書店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招商工作還在進行中。
“書店的主業仍然是圖書零售,副業是與圖書相關的文化產品,以求借此加強書店與顧客的‘粘連度’,增加客流量,從而擴大市場空間。”吉林省新華書店集團長春市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孟林這樣告訴記者。
不僅是在長春,國營書店經營狀況不佳的事例并不少見。今年初,位于上海市繁華地段的上海書城淮海店正式關門,把公眾的關注目光從民營書店轉移到國營書店——原來國營書店日子并不好過。